教授(按姓氏拼音序)
网站首页  -  人事人才  -  师资队伍  -  教授  -  正文
刘成斌

来源: 时间:2017-06-29 点击量:

undefined

·基本概况:

刘成斌,男,1977年生,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青年社会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口社会学、科技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2011年晋升副教授,2016年晋升教授。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工作,2011年7月至今调动到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工作。先后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年度项目2项,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项目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20多项。先后获得浙江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学会十大好书推荐、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党员等多项奖励。


·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社会建设与风险治理”团队领衔人


·代表性成果

(1)Chengbin Liu & Yangyang Li,Psychosocial combined with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s versus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s alone for treatment of opioid use disorder: 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Addictive Diseases,Jan 2023.

(2)Chengbin Liu, Weiping Tan,Research on the Mod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Springer Singapore,ISBN,978-981-19-4487-1,Published: 18 August 2022.

(3)Chengbin Liu, Ning Huang, Farooq Ahmed, Muhammad Shahid, Xiaohua Wang & Jing Guo (2021) The reverse buffer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sses and mental health: a survey of Chinese adults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12:1, 1952777, DOI: 10.1080/20008198.2021.1952777,SSCI Q1.

(4)Chengbin Liu1 Ning Huang Mingqi Fu Hui Zhang1 Xing Lin Feng Jing Guo,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Perception,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2021:14 1843–1853(一作),SSCIQ2.

(5)The Combined Impact of Gender and Age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doi: 10.3389/fpubh.2020.620023),Front. Public Health,(一作),SSCIQ2.

(6)Family Care, Econom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Adult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Difference by Urban and Rural Areas,doi: 0.3389/fpsyt.2021.700493,Frontiers in Psychiatry.(一作),SSCIQ2.

(7)《就业场域下农民工短期行为取向的社会形塑》.《学海》,2023年第3期。

(8)《再就业对城镇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3期。

(9)《由“理想类型”论概念的建构原则》,《社会研究方法评论》,2022年第1期。

(10)《风险社会中社群团结的嬗变逻辑》,《学海》,2021年第4期。

(11)《向体制内卷:疫情风险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江汉学术》,2021年第4期。

(12)《风险社会的新向度:新冠肺炎疫情的理论透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6期。

(13)《老漂族的城市居留意愿和代际观念》,《中国人口科学》,2020年第1期。

(14)《后增长理念与集体再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庄改制的一种操作逻辑》,《社会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8期转载。

(15)《劳动力外流对城乡养老风险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3期。

(16)《戒毒人员隔离矫正的劳动过程与实效研究》,《社会发展研究》,2018第2期。

(17)《失重、迷失与失足:流动青年吸毒的一个解释框架》,《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1期。

(18)《陪伴、爱情与家庭:青年农民工早婚现象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

(19)《戒毒青年的角色矫正机制研究》,《江汉学术》,2016年第2期。

(20)《中国农民工购房选择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5期全文转摘。

(21)《中国青年的收入分配公平感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4期。

(22)《农村青少年辍学的社会强化机制及其治理》,《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8期。

(23)《青少年吸毒的社会建构及其治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

(24)《复数的鸡毛换糖——浙江义乌经验的商业起点与伦理渗透》,《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4期。

(25)《活力释放与秩序规制——浙江义乌市场治理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6期。

(26)《农民工再生型犯罪的社会因素》,《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4年第4期。

(27)《盆景主义及其超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28)《留守经历与农二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年研究》,2014年第5期。

(29)《农村青少年辍学及其原因》,《人口研究》,2014年第1期。

(30)《农民工流动方式与子女社会分化——对中国人口流动制度设计的反思》,《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2期转摘。

(31)《农民经商与市场分化——浙江义乌经验的表达》,《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

(32)《替补迁移型城市的数量及其结构性特征》,《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4期。

(33)《研究技术、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兼论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若干误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4)《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就业观念的变迁》,《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35)《中国人口性别比:我们知道什么,还应该知道什么》,《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

(36)《生存理性及其更替:两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转变》,《福建论坛》,2007年第7期。

(37)《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操作化——以浙江省为例》,《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38)《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39)《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青年研究》2007年第1期。

(40)《非农化视角下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分层》,《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5期。

(41)《方法的反省:青年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问题》,《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42)《共享可能:农民工流入地教育资源供给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43)《“伪角色”分析——对行骗者的社会学透视》,《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

(44)《论学校教育中的精神虐待》,《青年研究》,2002年5期。

(45)《三峡移民的角色行为障碍》,《社会》,2001年第8期。

(46)《青少年吸毒人群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6年第1期。

(47)《农民工子女的随迁现状与推进路径》,《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

(48)《农民工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49)《义乌:市场变迁中的分化与整合》,人民出版社,2015年。

(50)《戒毒青少年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承担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口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研究》(23&ZD187)。

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农民工犯罪研究》(18AZD022)。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16BRK030)。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回流的社会学分析》(10CSH015)。

5.长江经济带与五大湖区社会治理比较(G20190017089),科技部项目。

6.长江经济带与五大湖区人口迁移与风险治理比较(G20210017035),科技部项目。

7.公共风险如何精准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社会治理案例(ZT20211048),教育部教改项目。

8.智慧健康社区研究,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调研合作项目。2023年度。

9.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有限理性: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角色——以义乌小商品城发展为例》(07CGSH009YBQ)。

10.共青团中央青少年研究项目:《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2006-2007年度)。

11.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风险评估及对策(2016AE0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

12.集体的再造——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共同体原则与实践 (2015AD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

13.农民工市民化的机会成本与选择路径,(2014AB0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


  • 微信二维码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社会学院 
邮编:430074 | 电话:027-87543152  传真:027-87543152
投稿邮箱:hust_soci@163.com
Copyright 2015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