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网站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通知公告  -  正文

社会学院召开2024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

来源: 时间:2024-04-15 点击量:

2024413日上午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516会议室,社会学院顺利召开了2024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副院长曹志刚教授主持会议。

                      

参会人员:校外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能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李煜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梁玉成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盛智明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家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卫小将教授、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尹忠海教授。

                                

校内人员:社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教授、学院党委书记徐进、副院长曹志刚教授、副院长刘成斌教授、社会学院副书记厉鹂、社会学系系主任苗大雷副教授、社会学系副系主任陈颀副研究员、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高翔副教授、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李娜博士、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系系主任郭秋菊副教授、社会学系郑丹丹教授、教务秘书姜雪老师。

                       

主要内容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徐进对到场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逐一介绍了他们的专业领域和学术背景,为后续的讨论和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副院长曹志刚介绍了学校有关培养计划修订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基本理解,强调了培养计划修订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接着,他通过机械学院的案例,详细讲解了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点,即反向设计和正向施工的方法论。曹副院长还从学院的历史沿革、主要构成以及四大变化(专业内部、社会形势、高等教育形势、院内师资)等方面,为与会人员勾勒了学院发展的整体脉络。

社会学系副系主任陈颀副研究员从专业基本情况、以往培养计划的概况和问题、主要修订工作、培养计划的指标体系和规模凝聚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社会学培养计划修订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他指出,当前社会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选修课安排不够均衡等问题。为此,修订工作将整合院内师资和学科资源,删除长期没人上或者课头名不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系列专业选修课,打造西方社会理论课程体系和中国社会理论课程体系,以适应国内就业市场和学术研究的新发展方向,为学院塑造特色育人模式、引进人才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李娜博士从修订过程、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修订情况。她强调,社会工作专业在修订过程中经历了三轮意见征集,注重发展老年、社区、儿童、医务四个特色方向。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旨在通过建设特色方向的课程团队、增加与学生个人成长和能力发展相关的系列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工作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接下来,与会专家针对我院培养计划修订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我院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能教授对我院培养计划修订工作表示了肯定,指出了修订工作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修订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刘能教授强调,时间和精力不足是当前修订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刘能教授认为,社会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在修订工作中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细分过程中应该体现充分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李煜教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社会学培养计划修订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重点在于对专业课设置进行分层分块处理,以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李煜教授还提出了“本研打通”、“流动课程”、“留白”的概念。他认为,通过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连贯的学习体验,促进学术成长;流动课程的设置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而留白则意味着在课程设置中留有一定的空间和弹性,以便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梁玉成教授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社会分层与流动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设置为必修课程。同时,梁教授提出了将计算社会学放入统计学模块的建议。他认为,计算社会学和统计学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互补性。通过合并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和技能,提高他们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能力。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盛智明教授指出,当前的培养计划虽然涵盖了社会学的多个方面,但整体而言缺乏特色,未能充分展现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自身的独特优势。盛教授简要介绍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各个教学团队,他强调,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应该根据团队特色来开展教学工作,以形成鲜明的学院特色。在讨论课外实践课程时,盛智明教授他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未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针对这一问题,盛教授建议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家建教授强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社会学、大数据研究等在社会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需要在培养计划中增设这些前沿性课程,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此外,陈教授还提到了应用性课程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学的主要阵地,应该成为教学重点之一。同时,陈教授建议把学院的教学工作和学校的大框架结合在一起,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卫小将教授指出,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设置的界限不宜过于严密。接着,卫教授谈到了教育的根本——人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应特别强调社会工作务实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卫教授还提到了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的重要性。他指出,价值是社会工作的基础,应将社会工作伦理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学生对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尹忠海教授强调了加强课程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优秀的课程团队是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接着,尹教授谈到了课外教学的问题。他认为,课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在课外教学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他建议应加大对课外教学的支持力度,增加课外教学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同时加强课外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课外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