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喻晨学术沙龙的形式与内容,更好地为同学们的论文写作与投稿服务,特别组织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了2015级、2016级社会保障硕士刘丹霞和曾福星,为大家介绍了学术写作过程中的经验。
刘丹霞从“如何选到有新意的题”“如何制定好的研究框架”和“如何搜集和利用充实丰富的材料”三个方面介绍了定性论文写作是如何开展的。她强调,我们可以从公众号、新闻或者国外文献中汲取创新灵感,从而选到有创意的题目。搜集资料的途径包括图书馆专著、政策法规、公开统计数据和新闻等,为了不让文章显得空洞,我们必须利用大量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曾福星分享了他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经验。他详细介绍了“合作—收益”分析中的合作类型、合作主体、合作成本等概念,从“非合作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开始讲解,进而阐释了“个人理性常常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现象,阐释了文章的理论来源。他接着介绍了文章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结论。最后得出结论 :进行论文写作时,最好先制定研究框架,再依据框架填充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现象,从而使文章内容更深入更丰富,同时必须注意逻辑关系和语句表达。
随后进入提问环节。黄光迪同学先是提出疑问“为什么选取南昌市作为调查对象?选取调查地点的依据在哪里?”“国外理论能不能适应中国具体情况?”接着林启洋同学请教道“如何筛选搜集的资料?理论如何运用?”吴涛同学提问道“如何培养多种文体的写作素养?”刘瑜同学问道“如何处理好引用于创作的关系?”随后,刘丹霞和曾福星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选取调查地点时,在查阅文献、考虑了代表性的基础上,结合经费原因,最终选取较近的南昌市。”“国外理论并非实践,所以不存在适用性问题。”“要按照可行性、创新性和重要性等标准区分资料的优先级,进而进行筛选。”“自身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先搜集资料,再在资料的基础上寻求理论支撑。”“要培养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只有多加练习,并且细心雕琢一条路。”“论文是在实证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但必须多用学术语言,切忌太抒情,但可以用谚语等抓人眼球。”
至此,本次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