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上午,第四十三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于社会学院东七楼501教室成功举行。此次沙龙的主讲人为郭秋菊老师,特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智雷老师和我院郑丹丹老师担任点评嘉宾。活动由刘成斌老师主持,学院众多老师和同学都积极参与。
郭秋菊老师的文章《中国家庭养老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中国家庭养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家庭养老类型主要有紧密型、奉养有间、疏离型三类。老年人较好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利于紧密型的形成,高收入和独立住房更有利于城市老人和老年男性与子女形成紧密型结构;老年人健康损伤不利于紧密型的形成,尤其不利于老年男性和农村老人紧密型结构的形成;儿子数增多会增加老年女性和城市老人形成疏离型的可能性,女儿数目增多则可有效降低老年女性形成疏离型的可能性;此外,农村、老年女性、丧偶以及高龄老人更有可能与子女形成紧密型家庭养老类型。基于此,文章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保持老年人的经济独立型、关注老年健康,并充分发挥女儿家庭养老功能。
石智雷老师认为本文逻辑严密、方法优秀,内容令人大受启发,同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一是引言部分对本文创新点的论述不清晰;二是本文所划分的三种家庭养老类型究竟分别指代什么;三是“是否同住”这一问题承载的意义过于复杂,并且与探望频次存在逻辑上的冲突;四是本文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否太过宽泛,最好每一个变量都要有一个分析模板。针对第四点质疑他建议将子女的基本信息也作为控制变量加进去。
郑丹丹老师肯定了本文的整体观和采用的子女平均方法,也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本文的建议:一是描述上精炼性,尤其是摘要最好能提炼出几个命题;二是结果与结论是存在区别的,本文结论部分应进行归纳;三是对于非常规的变量,需要说明选择变量的原因;四是要对分模型的原因进行说明,如为什么分城乡和性别。
老师们也针对这篇文章纷纷发言,针对不同的着眼点各抒己见:丁建定老师首先肯定青年教师沙龙应该持续稳定地办下去,并认为本文对于社保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重要启示,但在结论上要对某些结果有所解释; 刘老师认为从选题上应该更细化,可提炼概念解释多子的负作用,并构建自己的解释机制,质疑本文将紧密型作为理性类型是否完全合适,奉养有间型是否更具代表性,并建议本文将结论与讨论分开进行。
郭老师针对大家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在感谢各位老师点评的同时表示会对本文进行针对性的修改,进一步完善。至此,本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在刘成斌老师的结束语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