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上午,社会学系第二十六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沙龙活动由2015级社会学专业学生周兵主讲,特邀社会学系曹志刚副教授做为点评嘉宾,十余名硕博士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沙龙主讲的题目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讲人周兵在跟随导师多次赴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之后萌生了研究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想法。他利用教育部统计年鉴和CFPS2012的数据探讨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状况。首先发现,当前农村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其次,通过家庭背景与个人能力对学生个人教育转移选择影响的二元Logit回归,得出家庭背景主导学生个人的教育转移选择,进而验证了EMI假设(可理解为即使教育资源在数量上实现了平等,在质量上的不平等也会继续持续下去)对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平等状况的解释力。而在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中,父亲职业最为强烈的影响着个人的教育转移选择,家庭收入影响较弱,而父亲受教育水平则无明显影响。最后,笔者认为当前针对教育转移现象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并不合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针对周兵同学的汇报,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从文章逻辑上进行逆推,解决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只能限制所有人流动;或者实现所有人流动;或者实现城乡教育质量的完全均等,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第二,文章没有讨论个人努力对教育转移所起到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其他对教育转移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第三,本文的数据和图表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的提问,周兵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回应。
最后进入精彩的点评环节。点评嘉宾曹老师首先对周兵的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称这篇文章是其所见过的写得最规范的研究生论文之一,表现出了扎实的学术功底。然后曹老师也指出了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第一,教育转移不等于教育不平等,作者显然将其混为一谈了,实际上教育转移是一个中性词,教育转移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并不都是家庭背景因素。第二,文章基于底层关怀的立意是好的,但是社会学关心不平等问题应该是用理性的思维来论证不平等,而不是对不平等进行抒情,文章显然是情怀主导了理智,抒情过度。第三,文献梳理只主要梳理了三个人的文献,容易局限在这三个人的框架内出不来。对此曹老师还为大家讲解了梳理文献常用的三种方式。最后,文章使用的数据并不是越新越好,而要看数据的质量,因此推荐作者使用2010年的数据。
同学们对曹老师的精彩点评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所有参加此次沙龙的师生一起合影留念,此次喻晨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__local/2/4F/FE/7429DFA2C8F5C6AE263B563DFF7_34393E8A_15F50B.pn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