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仕政:当代中国阶层关系与社会治理
(通信员 王文杰)2015年4月21日晚,在东九C103教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冯仕政教授就“当代中国阶层关系雨社会治理”这一主题向社会学系师生师生作了一场精彩讲座。
从社会分层入手,冯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两种理论逻辑,即强调分层是压迫的马克思主义和分层是分工的韦伯主义,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的阶层状况,在80年代以后,韦伯主义得到了重视,冯教授认为这次理论转向说明理论反映了并且塑造着社会变迁和国家治理。
那么,从建国到现在,中国的社会阶层关系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冯教授认为,从建国初期到三大改造再到文革,这是一个阶级斗争概念不断强化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在阶级斗争概念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经济上实行公有制、政治上实行身份制、行政上实行单位制的社会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国家意志对分层过程和后果影响很深,个人能自由支配的资源十分有限,自由流动的空间很小,社会地位的获得具有极强的先赋特征。
到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在整个社会进行现代化和市场化变革的大转型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政治权力被下放,单位制松弛,社会阶层的结构也重新进行了调整。这一时期主要的分层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中产阶层论”,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日益壮大,中国社会会日趋稳定;一种是“断裂社会论”,认为中国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阶层对抗日益激烈;第三种是“十阶层论”,这一理论运用韦伯主义对中国社会的阶层进行了具体划分。围绕着阶级关系与社会分层问题,实际上就产生了社会稳定问题,而这个问题则与国家治理能力息息相关。
从人民政治与公民政治出发,冯教授以历史哲学、权力分配、国家运作模式与政治伦理等四个角度论述了人民政治与公民政治的区别。他认为强调集体主义的人民政治为中国这样的发展型国家的建构和运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组织基础,有利于推进赶超型现代化,不过这种模式也存在着稳定性差,容易引发阶层对抗等缺陷。而强调个体主义的公民政治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历史实践的基础,它调和了西方社会的阶级矛盾,起到了巩固政治秩序的作用,但这种公民政治也面临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漏洞和外部世界的严峻挑战。因此,冯教授认为,如果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两种政治模式,人民政治或许更能帮助中国实现赶超型发展。
最后,冯教授从合法性与有效性两个方面出发,认为,要解决人民政治存在的内在矛盾,实现政治秩序的稳定,最重要的就是“熬”,因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面临的内外矛盾与新加坡、韩国等小国截然不同,只有韬光养晦,随机应变,熬过这个阶段,成为发达国,才能真正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