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学系第16期教师学术沙龙活动顺利进行

来源: 时间:2015-03-30 点击量:

(通讯员季小天)2015年3月26日下午2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在40多人东七楼510会议室开展了第16期教师学术沙龙活动。这次学术沙龙主要是张小山老师汇报近期在社会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之一《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先驱齐美尔学术思想新探》,沙龙由何菊老师主持,评议人是刘成斌老师和郑丹丹老师,并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成伯清教授担任沙龙嘉宾。

张小山老师先是为大家简短讲解了一下这篇文章,他认为齐美尔的学术思想蕴含许多不同于社会学主流范式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追求独特另类的研究旨趣、持有构建主义社会观、主张怀疑主义的认识论、提倡多元主义的视角及方法,践行自由开放的表述风格。在张小山老师看来,齐美尔别具一格的风格不太为同时代人所理解,却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复活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特征在齐美尔身上都有较明显的体现,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元素,基于此,可以将它视为社会学中后现代主义范式的先驱或早起探索者。
并且他还认为相对于社会学传统的三大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可以将后现代主义视为社会学及社会学研究的第四大范式或准范式,而齐美尔正是该范式当之无愧的先驱或早期代表。文章的结语部分张小山老师从看待社会现实的基本立场以及针对研究伦理的态度取向两个变量维度对着四大范式进行了逻辑归类。在论文的最后,张小山老师还指出社会学的四大范式在研究旨趣、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他们在研究方式及策略、具体方法与技术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为社会学及社会研究提供了非常基本的参照框架和富有特色的分析视角,可以为不同旨趣的研究者带来有益的指导。
首先进行点评交流发言的是特邀嘉宾。成伯清教授从事社会学研究多年,早在1999年就出版了个人著作《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成教授先是称赞了张老师的这篇论文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并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研究齐美尔学术思想时,国内研究齐美尔的文献极少只有两三篇,已翻译成中文的著作也不多,研究只能靠从香港获得资料,近两年关于齐美尔翻译的著作也多了起来,但大多质量不高,张小山老师研究齐美尔多年,对齐美尔把握精准,把握全面,很期待小山老师翻译齐美尔的著作,还称赞张小山老师的研究代表了齐美尔研究的最新水平。接下来成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和建议,首先他谈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曾有学者提出过“后现代性就是现代性”,因此他是避免使用后现代这个词的,因为在他看来,我们早已进去后现代之后了,张老师在这里把它定义为一种范式,那么这个范式是什么,社会学从范式之争到以问题为中心,到现在很多人开始做社会机制的东西,这个可能是社会学以后发展的方向,这时候把齐美尔专门拿出来讨论,这个立题非常有意义。这里他又谈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看重学以致用,鼓励大家在研究中加入更多的社会关怀。其次他问道我们拿后现代主义干什么,在教授看来后现代是对现代性局限性的反思,齐美尔更多的是在把玩现代性的碎片,他不管做什么都是要追求时代的整体精神,文中把他使用的审美直观,想要从特殊性里看到一般性,但感觉太快了,要把这个东西做的有意义,证成审美的范式这个地方还需要再细化。在讨论里说到齐美尔讲形式是为了过程,这样有些太为齐美尔辩解了,我们不应该对齐美尔过度美化。最后关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他提出可以探讨齐美尔从社会学的角度是如何讨论自由的。
接下来郑丹丹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习理论的目的是对事物的一个认识和解释,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做法,我们可以对理论进行建构、发展和应用,对已有的理论解读和阐释。无论怎么样我们的研究总是强调“新”。张老师这篇文章后现代的角度来研究,文章的立意很新。但是前人有一本著作是讨论这个的,如果能从和以前的研究有一个对话则更好。结论提出的四大范式,因为前面全部在谈齐美尔的后现代,能够成为后现代的缘起者,如果后面想写这个,前面应该写四大范式是如何支持住的,有关这个的部分应该放在讨论里更合适。最后郑丹丹老师还指出文章的结构有些不平衡,文中的一些论据有的详细有的模糊,希望后面能再处理一下。
刘成斌老师以“齐美尔的‘后现代主义’和经典社会学的四分天下”为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阅读后的一些思考。首先他指出文中的现代后现代、主流非主流视角是一个很强的研究预设——社会学的三大家都是现代性的那么齐美尔是后现代性,但其实这其中的界限并不是非常分明。接着他把齐美尔的思想和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进行对比,韦伯也符合张老师划分的这三个标准,但是韦伯并不是后现代的。接下来刘老师就文中提到的几个“主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是文中用这么多“主义”是否合适、是否有过分拔高之嫌;一个是文中关于主义的用词是否恰当,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成教授也适时参与其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紧接着刘老师就论文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文章是想社会学的经典流派重新划分,那么就要把研究放在齐美尔是如何和同一时代的其他三大家即涂尔干、韦伯与马克思并驾齐驱的,按照齐美尔与这三个人的比较来进行阐述会更清晰显现经典社会学的四分天下。同时他还建议张老师可以尝试去研究齐美尔“后现代性建设性”的一面,从而重拾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
评议的最后,刘老师向大家解释了邀请张老师写齐美尔的原因,因为他深切感到系里可以做纯理论的社会学研究的老师太少,他热切呼吁大家去重读经典,挖掘经典的魅力。
华中农业大学的狄金华老师紧接其后从经验研究的方向提出了新的理解,齐美尔所处的时代和涂尔干是一样的,但后现代出现时所处的“场”是不一样的,如果认为齐美尔是后现代的先驱的话,那么他的思想社会基础在哪里?另外一个,齐美尔、福柯等他们是边缘的,会产生和主流不一样的思考,那这种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还是边缘化导致的呢?对此,张老师也及时作出了回应:“文章的萌芽其实和教学有关,当初是希望能有一条线索归类,方便学生理解,这也是回应刘老师的话,齐美尔原来也是经典,但总感觉不那么重要,这次梳理是希望把他的位置再往前排一点。主流和非主流这样的,就是大家是否接受。”
鄢庆丰老师说道,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齐美尔他是形式的社会学,但在表述中很日常。现代化就是从社会事实中提取出理性,但后现代是论证所有大家认为的理性中都存在非理性。齐美尔是普遍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学家门确实把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考虑到了。
成老师紧接着补充,“什么是后现代?连自己的都不要了。就讲自我的观念的话,伦理的自我是一旦认定就不变的,后现代就是福柯的那句话‘别问我是谁,也别要求我不变’,笼统的后现代确实同意引起争议,你现在就是用现代性的思维去讨论后现代的东西。”
对于文中细分的四个主义吴帆老师也认为后现代没有这么具体的主义,齐美尔和其他三大家不一样的是一种思维的突破,是对思维框架的一种解构。随后在座的苗大雷老师、陈文超老师、郭秋菊老师都热切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对文章的结构、归类、现代和后现代、主流和非主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任敏老师还主动分享了自己在理论研究上遭遇的挫折,她觉得齐美尔看到的是人的整体,把握住了人传承下来的东西,所以才能把握住社会的核心。
整个沙龙一直在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着,讨论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半,到场的师生接受了一场齐美尔学术思想的洗礼,感觉收获颇多。

  • 微信二维码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社会学院 
邮编:430074 | 电话:027-87543152  传真:027-87543152
投稿邮箱:hust_soci@163.com
Copyright 2015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