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社会学院成功主办第八届中国青年社会学者论坛暨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

来源: 时间:2023-10-18 点击量:



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中心与学术集刊《养老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年社会学者论坛于线上举行。此次论坛以“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论坛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刘成斌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党委、副校长许晓东,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志强、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徐进分别致欢迎词。来自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日本女子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湖南省委党校、等2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会议。

许晓东在致辞中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养老服务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多篇政策研究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多项研究获省市级荣誉,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和政策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许晓东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专家深入交流研讨,为推动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李志强在致辞中指出,华中科技大学非常重视人文社科发展建设,目前,已建有涵盖7个学科门类13个文科院系。他指出,我校是我国恢复、重建社会学学科最早的高校之一,我校社会学院已初步形成社会学、人口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四个相互支撑的二级学科体系。他指出,本次论坛主题“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是我校文科的重要特色研究方向,以丁建定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学院老师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相信本次论坛将会激发出各位专家学者更多的创新想法,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徐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青年社会学者论坛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联合国内知名青年社会学者发起,论坛定位“高、新、精”,旨在为全国青年社会学者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展现当代青年社会学者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我校社会学院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及校级平台。她指出,“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正是响应国家战略,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通过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产生新思想、找到新方法、取得新成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新方案。

 

会议合影

 

在大会进入主旨报告阶段,浙江大学何文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代际均衡的老年保障制度政策优化》,他从代际矛盾出发,紧紧围绕代际均衡的视角,来谈老年保障制度政策的优化问题,提出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思维这一核心观点,要平衡老年与中年、青年、少年等人群的代际关系。人口老龄化对全人群都有影响,每个群体都需要社会支持,因而需要相应的保障制度,老年保障制度的定位要与相关利益协调,要注意利益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在优化路径上,需要重构老年保障制度体系,可以建立老年保障各项目基金收支长期平衡机制,采取以支定收、精算制度、统账分离、职工医保退休者缴费等措施。他指出,当前工作的重点为控制职工基本养老金增幅、提高农民养老金。

(何文炯教授作报告)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孙飞教授作题为《The effect of the low carbon pilot program on the cognitive health of older Chinese》报告,他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出发,对老年人社会脆弱性进行研究,提出气候导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物、极寒天气、食物和饮用水可及性等问题。该报告的研究结合中国增加绿化等低碳行动来探讨低碳行动可以促进老年人户外的外出活动,促进老年人认知健康。最后,孙飞教授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友好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如何帮助老年人应对的一些政策干预和行动启发。

孙飞教授作报告

日本女子大学沈洁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政策课题——建构生活政策评价体系》。沈教授从生活政策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政策的研究发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她认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生活结构和生活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老龄化、少子化、丁克家庭等。人口老龄化时代社会政策的新课题即在生产领域中出现的生活问题。由于社会生活主体者出现的变化,需要建构应对生活问题的“生活型”社会政策。在对生活政策的内涵进行解读之后,她从劳动、生活、消费三者之间的系统性关系提出社会生活者的主体参与型社会政策的研究设计框架。基于此,呼吁我们尽快建立应对生活问题的生活政策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

沈洁教授作报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智雷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家庭政策的社会分化效应研究——以产假政策为例》。石教授及其团队根据当下产假政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提出了产假的“生育—工作”悖论,即产假是否会提升失业风险以及产假是否会促进生育的问题。随后他谈到了产假政策对失业风险及生育行为的影响具有社会分化效应,对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表明,产假政策的“生育-工作”悖论只是表象,产假延长只是提升了高社会经济地位女性的生育意愿,对于低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的女性反而增加了她们的失业风险。以产假为代表,对于双薪制家庭政策本意是帮助弱势群体,但却在实施的过程中引致了新的不平等,使弱势女性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这所引起的社会分化效应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要避免在家庭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导致更多的社会不平等。

石智雷教授作报告

本届论坛设立三个分论坛,分别是分论坛一:老龄理论;分论坛二:智慧养老;分论坛三:老龄政策。


分论坛一“老龄理论”由《社会学评论》编辑骆骁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熊波和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婷点评。

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作了题为《长寿时代养老服务创新》的报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长寿时代下的康养红利、养老机构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养老机构管理变革和服务创新,提出以“嵌入、赋权、增能”的逻辑。他认为,可以通过加快组织结构的流程再造、加强复合型养老人才的一体化培养、加大信息技术赋能管理服务流程、设计基于人本理念打造个性化护理计划、推进资源整合布局居家社区网络、以及加大信息技术赋能管理服务流程等优化路径对养老机构进行变革。从细化创新政策工具、建立与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和优化“服务递送”环节以及加强综合监管四个方面进行服务创新。

翟绍果教授作报告

四川大学副教授林熙作了题为《法国退休制度改革:结构难点、历程特征和困境溯因》的报告,他从退休制度及其利益结构引入,从制度结构,利益矛盾、发展历程和“法式困局”四个方面对法国退休制度改革进行分析,指明法国退休制度实质上经历的是一个从养老金碎片化治理到全面延迟退休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进而归纳出法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以及导致法国退休制度改革困境的核心原因;并以法国为借鉴对我国退休制度改革提出了退休改革的终极目标是重构老龄生命历程,最终指向多元化的老龄人力资本发展等政策建议。

林熙副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杨蕾作了题为《老年丧亲者的健康福祉与生活重建》的报告,她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丧亲丧子者面对的创伤更具挑战性和摧残性,子女离世使得中国家庭不仅要面临家庭结构缺失、家庭关系颠覆和家庭功能受损的情况,还会使该群体的社会关系、社交网络遭受破裂,该群体也将永久性地处在社会结构不可逆转的边缘地位。她从丧亲哀伤相关的理论与模型有经典的依恋理论、假想世界理论和意义重建视角出发,针对老年丧亲者的意义与生活重建提出了基于结构化视角下的双程模型。

杨蕾副教授作报告

郑州大学陈宁副教授作了题为《人口负增长趋势下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的报告。针对目前“代际供养失衡”现状,我们需要推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改革,并前瞻性地做好制度安排和思维转变,从而实现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他提出四点政策构想:首先,构建家庭政策板块减轻人口负担;其次,制定调试性政策,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要素的改革;再者,制定前瞻性政策,推动劳动力负增长挤压下的社会保险关系改革;最后,制定均衡性政策,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域均衡度。

陈宁副教授作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李佳副教授作了题为《‘数字鸿沟’影响了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与预测》的报告,他通过计量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数字鸿沟”的分级解构,对老年人再就业行为提出了三个假设,并运用CPFS数据库选取相关数据并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数字鸿沟”对于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影响程度。分别运用KNN、SVM和RF三种分类器进行机器学习,预测了“数字鸿沟”对其影响的程度变化,探索消除“数字鸿沟”,拓宽老年人再就业途径,进而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现实途径。

李佳副教授作报告

在分论坛结束之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熊波主要就前两篇文章进行点评。他指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前两篇文章分别从养老服务方面和经济两个不同方面来谈退休制度,分析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与林熙老师展开了法国退休制度对中国借鉴的讨论,讨论指出法国改革决心和改革预期的建立对于中国而言是非常好的借鉴,实际操作层面还需关注我国自身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婷就后三篇文章进行点评,并就报告中存在的一些学术议题同各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各位老师的分享都从不同内容和视角给予参会者启发。


分论坛二“智慧养老”专题由《江苏社会科学》编辑部副编审史拴拴研究员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赵力涛、厦门大学副教授常青松、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郭秋菊、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田倩男、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吴雯琪分作专题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赵力涛分享了《智慧养老的理论与实践》,他提出智慧养老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对家庭、社区和机构赋能,并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以此改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健康护理和社会参与;紧接着研究中阐述了老年科技学的发展简史以及目前流行的理论模型,重点阐释了老龄化-科技共同构建理论(CAT),其基本框架由技术制品、设计领域、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和老龄化印象共同构成,这项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活世界既包括社会关系也包括现有的技术和技能,在CAT理论指导下所带来的设计和产品也和以往不同,这可以用于智慧养老的实践中。

(赵力涛教授作报告)

厦门大学副教授常青松分享的题目是《退而不休与我国空巢老人的照料感知》,提出将主体性与脆弱性都考虑在内的“照料感知”概念,并分析了不同维度下的退而不休是否会对空巢老人的照料感知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及空巢老人退而不休与照料感知的关联是否在不同的代际互动下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两个问题。接下来常青松副教授介绍了研究设计的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变量选择、模型设计,以及实证分析的描述性统计、基准回归与代际互动的异质性分析,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常青松副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郭秋菊从背景、数据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局限性与前景四个维度分享了她的文章《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Social Network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她认为生活安排、社交网络都存在性别差异,认为和配偶住一起可以增加社交网络规模、和孩子住一起也能增加社交网络、独居老人更有可能在家庭之外融入社会。根据研究的数据,证明男性老年人离开女性配偶影响很大,但女性老年人没有男性配偶影响不是很大。

郭秋菊副教授作报告

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的田倩男老师汇报的题目是《智慧健康社区建设下的老年健康服务发展》,其介绍了深圳市老年健康服务发展情况、智慧健康社区建设情况及智慧健康社区建设下的老年健康服务三方面内容。她着重介绍了深圳市智慧健康社区建设路径,指出建设路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社区为核心的建设路径,即基于深圳市福田区的健康云管家的区街社一体化工作网络;另一种是以社康为核心的建设路径,即基于深圳市南山区社康5G智慧健康社区联合实验室为实务案例。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的吴雯淇老师汇报题目为《数字赋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机制探索》。吴老师先以数字治理理论以及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理论介入,主要介绍了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根据老年人群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探索实施“家院融合·养医护智慧康养”服务模式,构建了集康养、医疗、护理和居家照料为一体的秀洲“安心养”应用场景;从平台重塑机制、资源优化机制、线上+线下服务供给机制三部分对浙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介绍。

多仑多大学薛佳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王滢淇老师对五位老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对各位老师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都进行了肯定,薛佳老师认为前面三个题目非常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研究内容非常充实,并对进一步可以改善的内容提供了建议。王老师则建议后两项报告能够从抽象化层面上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


分论坛三“老龄政策”专题由《学海》杂志主编毕素华研究员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泽滈、韩国高丽大学老龄社会研究院研究员何妨容、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姜耀辉、苏州大学讲师李曼、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万琳静分作专题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泽滈作了题为《城市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差异化行为调查与特征分析》的报告,她基于湖北、浙江与陕西等地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前端”认知与获取、“中端”使用与功能、“末端”反馈与需求三个层面对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行为特征展开分析。她指出,应当发挥数字反哺,帮助老年人踏入数字世界,变被动为主动,重视差异化需求,改善家庭关系,使数字技术学习效果更佳,并深度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对智能手机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友好型界面,增强界面的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兼容性及特别性要求。

张泽滈副教授作报告

韩国高丽大学老龄社会研究院研究员何妨容做了题为《日韩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提供、管理体系与启示》的报告。她提出在中国老年家庭空巢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夫妻空巢老人这一现象应引起学界重视和政府投入。为此,我国居家照护服务应明确老年人夫妇家庭照顾问题的重要性并由以个人为单位的保险体系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险体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两种路径:路径一为将生活支援定位到“保险”方式(自行选择服务);路径二为将生活支援定位到“福祉”方式。

何妨容研究员作报告

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姜耀辉以《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网络互动激励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为题作报告。他提出,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是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实践中,社会组织参与动力不足。而这背后的根源是激励不足。为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首先在于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行政网络互动。其次要重视公益力量的互激互励,提高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同度。最后要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商业网络互动行为。

姜耀辉副教授作报告

苏州大学讲师李曼以《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理论解析、实践现状与发展路径》为题作报告,对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服务等进行了理论解读。其后,她分阶段对于政策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安宁疗护服务的可及性;规范服务供给、提升安宁疗护服务的可获得性;创造社会氛围、提升安宁疗护服务的可接受性;鼓励个体参与提升安宁疗护服务的有效性。最后,基于服务利用可及性的框架总结了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路径。

李曼老师作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万琳静以《日本应对少子老龄化的财税政策》为题进行报告,她指出,目前日本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化明显、人口总量减少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的老龄化现状,这种状况对日本社会保障带来较大财政负担,为应对少子老龄化的财源问题,日本进行了社会保障与税收的一体化改革。在分析日本制度的基础上,万琳静老师提出应重视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少子化和老龄化对策;重视代际利益平衡;构建参与型社会保障;重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需求—生活型社会政策;建立全世代友好型少子老龄化对策等经验。

万琳静老师作报告

在五位学者汇报结束后,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范长煜和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高翔分别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在进一步总结各位学者汇报的基础上,不仅高度肯定了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还进一步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可深挖的话题。

(通讯员:丁雨佳、张祺悦、王远兴、朱紫薇、范良睿、章烨、王枫、成君妍、曹蓉、伊黎明)

  • 微信二维码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社会学院 
邮编:430074 | 电话:027-87543152  传真:027-87543152
投稿邮箱:hust_soci@163.com
Copyright 2015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