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社会工作师
电子邮件:renmint@163.com
教育经历
2015-2018年,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员
2004-2009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
2001-2004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硕士
1997-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本科
研究领域
“五社联动”与基层治理
社会工作实践创新
未成年人保护
社会工作理论
教学课程
本科生课程:
社会工作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
社会服务
爱的艺术与技术(全校公选课)
研究生课程:
高级家庭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评估
科研成果
专著及译著:
2024,任敏编著,《疫情丧亲者的哀伤辅导社会工作实务》(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4,任敏编著,《疫情下的创伤干预社会工作实务》(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2,任敏、邓锁等译,《现代社会学理论》(第7版),George Ritzer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任敏等著,《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任敏著,《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任敏、李璐等译,《结构洞》,Ronald Burt著,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文发表:
2025,任敏、吕江蕊,《从“养”到“育”:基层资源传递模式转向——基于社区公益基金建设项目的探索》,《学习与实践》,第3期。
2025,任敏,《以本土自觉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社会工作》卷首语,第2期。
2024,任敏、吕江蕊,《权力的流转与平衡:交互式社会工作督导模式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3辑。
2024,任敏、吕江蕊等,“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教社会工作:行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及创新”,载《知行合一:社会工作教育实践案例集》,向羽等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2024,任敏、严艺文、鲍隽,《需求转译:社会工作参与处置信访积案的关键技术——以对一个25年信访积案的处置为例》,《社会学评论》,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25年第1期转载。
2024,任敏、郑智超,《“摸-排-服-建-治”:治理基础薄弱的地方新建社工站如何开展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第22期。
2024,任敏、吕江蕊,《“五社联动”的缘起、内涵与机制》(第一章),《迈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五社联动”的理论与实践》,邹学银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任敏、吕江蕊,《“五社联动”的缘起、运作逻辑及其何以促进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第6期。
2023,任敏、吕江蕊、陈政军,《行动案例教学法: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阻隔的社会工作教学探索》,《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第3卷。
2023,胡鹏辉、任敏、严艺文,《重建熟悉:“五社联动”中专业社工参与乡村治理何以可为——基于Q县H村项目实践案例的探究》,《学习与实践》,第5期。
2023,任敏、侯雨潼,《流动的服务力量与服务型治理的路径:来自一个商圈骑手服务案例的启示》,《中国社会工作》。
2023,任敏、吕江蕊、侯雨潼,《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如何有效共治——一个社区的十年治理突围之路》,《中国社会工作》,第27期。
2023,任敏、向亮萤,《全面赋能儿童,让“熊孩子”变身“主理人”——“五社联动”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案例》,《中国社会工作》,第21期。
2023,任敏、罗雨笛、吕江蕊,《社区老年服务中心重开记——社工通过多元需求平衡促进“五社联动”的实践行动》,《中国社会工作》,第15期。
2023,任敏、刘媛、罗雨笛,《“五社联动”框架下,“隐形的街道”何以有为——一个“拆迁暴富”村转居街道的治理故事》,《中国社会工作》,第9期。
2023,任敏、刘媛,《“五社联动”中党建如何引领——一场基于党群服务中心改造项目进行的社区激活实验》,《中国社会工作》,第3期。
2022,任敏、郑先令,《互为主体的社会工作“嵌合”发展及其机制分析——以一个粤西农村社工站的发展历程为例》,《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2辑。
2022,任敏、陈政军、孙晶星等,《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的流程重塑——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思维》,《中国社会工作》,第16期。
2022,任敏、吕江蕊等,《“五社联动”中社区基金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民政》,第6期。
2022,任敏、赵若竹,《“我还会好吗”——安宁疗护中的坏消息告知》,《中国社会工作》,第33期。
2022,任敏、严艺文,《陪伴亦是赋能,案主自有力量》,《中国社会工作》,第30期。
2022,任敏、吕江蕊,《流动的案主——医务社工究竟服务于谁》,《中国社会工作》,第24期。
2022,任敏、罗雨笛,《“毒王”变“橘王”的故事——社工助力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社会再融入》,《中国社会工作》,第21期。
2022,任敏、王瑸玢,《福利院社会适应服务体系建立的探讨——基于一名大龄孤儿就业失败的案例》,《中国社会工作》,第19期。
2022,任敏、蔺萌萌,《需求定位与赋能案主——以社工助力新冠肺炎康复家庭中精神障碍男子成长为例》,《中国社会工作》,第15期。
2022,任敏、刘媛,《被服务对象性骚扰,社工怎么办》,《中国社会工作》,第12期。
2022,任敏、严艺文,《如何与案主系统建关系——对一个因疫失父“自闭”孩子的服务解析》,《中国社会工作》,第10期。
2022,任敏、吕江蕊、张雨欣,《以案主为中心,服务产房里的“智障妈妈”》,《中国社会工作》,第6期。
2022,任敏、张雨欣、严艺文,《如何把握“追问”情况与“二次伤害”之间的边界》,《中国社会工作》,第3期。
2021,Ren, M., Wang, B., & Rasell, M. (2021)."Flexi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ation: Reflections on Adaptions by Social Work Services in China during COVID-19."Practice:Social Work in Action34(2), 87-101.https://doi.org/10.1080/09503153.2021.1998413
2021,孟志强、任敏等,《“五社联动”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民政》,第9期。
2021,任敏、韩婧怡等,《“五社联动”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初探》,《中国民政》,第5期。
2021,任敏、齐力,《“五社联动”框架下“五社”要素的城乡比较》,《中国社会工作》,第7期。
2021,任敏,《“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三种模式及其共同特点》,《中国社会工作》,第4期。
2021,任敏、胡鹏、郑先令等,《“五社联动”的背景、内涵及优势探析》,《中国社会工作》,第3期。
2021,王思斌、任敏等,《打造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服务新格局(上)(下)——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国社会工作》,第24期。
2020,任敏、陈政军,《专业与情境:社会工作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发展》,《社会工作》,第1期。
2020,刘芳、任敏、吴世友,《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社会建设》,第7期。
2019,Ren, Min. "Why technology adoption succeeds or fails: an expl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ra-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6 (2019): 1-26.
2018,任敏、吴世友,《“穿梭式行动研究”模式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16辑。
2017,任敏,《技术应用何以成功——一个组织合法性框架的解释》,《社会学研究》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017年第8期。
2012,任敏,《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以大型国企C公司的ERP应用为例》,《社会学研究》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2013年第3期。
2012,任敏、胡一迪,《专业化服务——试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59-63页。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3年第3期。
2009,任敏,《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类型及其互动逻辑——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拓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50-56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转载,第8期。
2008,任敏,《如何做中国的组织社会学研究》,《社会》,第1期。
主要研究课题:
2024年,教育部课题:“专业的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本土智慧”,主持人。
2023年,湖北省民政厅课题:“困境儿童的心理关爱体系建设”,共同主持人。
2022年,湖北省民政厅课题:“民政兜底未成年人监护政策措施研究”,主持人。
2021年,湖北省民政厅课题:“湖北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研究”,主持人。
2020年,湖北省民政厅课题:“五社联动与基层治理研究”,主持人。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冠肺炎疫情丧亲家庭的社会工作救助研究”,主持人。
2020年,民政部课题:“突发事件下监护缺失儿童的救助保护研究”,主持人。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主持人。
2011年,湖北省民政厅课题:“福利彩票文化建设研究”,共同主持人。
2002年,美国麦隆基金会-纽约州立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课题:Consumption Stratification Study: A Case Study in Wuhan City,主持人。
参加国际会议
2024年6月1-3日,2024年亚太社会工作教育者协会(Asian & Pacific Islander Social Work Educators Association,简称APISWEA)学术年会,中国·成都,大会主持人。
2018年7月15-21日,第十九届世界社会学大会(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加拿大·多伦多,论坛发言人。
2018年1月10-14日,社会工作和研究会年会(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SSWR)年会(Achieving Equal Opportunity, Equity, and Justice),美国·华盛顿,论坛发言人。
社会兼职及服务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个人理事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个人理事
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运营专业微信公众号:"行走的社工"
高级社会工作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实务咨询领域:家庭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密关系与个人成长)
奖励及荣誉
2024年,《民政部门亟需部署暂失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照管整体方案》,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24年,《成为彼此的“药”:基于需求耦合的高校青老互助服务及其模式探索》,获得第三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
2024年,《升级志愿服务培育,助力慈善资源开发》,入选“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2024年,《志愿服务与慈善文化联合升级,志愿服务培育助力慈善资源开发可持续》,获评首届“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2023年,《需求转译:社会工作参与处置信访积案的关键技术——以对一个25年信访积案的处置为例》,获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3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23年,《结构化书写与陪伴训练: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行动研究报告》,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第九届“求是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赛特等奖
2023年,《守护明天:民政兜底儿童监护的经验、问题及对策研究》,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第九届“求是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赛三等奖
2022年,《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教社会工作——“行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及其创新》,获得中国教育协会教学案例大赛教师组一等奖
2022年,《湖北省民政兜底儿童监护研究》,获得民政部“中国民政论坛”(理论研究)二等奖
2022年,《“桑格”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项目》,获得第二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特等奖
2022年,《“五社联动”中的“一三三五”志愿服务发动及可持续建设模式》入选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全国百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
2021年,《“疫情中的哀伤辅导”》,获得第一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二等奖
2021年,《“五社联动”与基层治理研究》,民政部“中国民政论坛”(理论研究)二等奖
2021年,《湖北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研究》,民政部全国优秀调研报告奖
2020年,《技术应用何以成功?一个组织合法性框架的解释》,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优秀奖
2022年,研究生“知心导师”
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抗疫先进工作者”
2020年,“行走的社工”团队荣获华中科技大学“五四奖章”
2020年,本科生优秀导师
2019年,本科生优秀导师
2019年,《从规范化到专业化:需求评估的框架转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术年会二等奖
2014年,《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