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动态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交流  -  交流动态  -  正文
社会学院第六十五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来源: 时间:2019-10-15 点击量:

本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到了2018级社会学硕士生吴静怡,主讲题目为:《集合行为何以发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种房”行为演化的双因素机制研究——基于在L 村的田野调查》。

作为本学年第一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石人炳老师来到现场,给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寄语。石老师介绍了沙龙的运行机制、奖励机制等,表示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沙龙活动,鼓励同学们多多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启迪思维激发灵感,这对同学们的学术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A12A


1 副院长石人炳老师致辞

接着,主讲人吴静怡同学从问题提出、分析框架、L村“种房”过程回顾、农民“种房”行为演化的双因素机制、研究结论与建议等板块对文章内容进行了介绍。首先,吴静怡同学从“种房”行为的概念界定及其性质的恶劣性与违法性,引出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什么农民“种房”行为会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随后,推演出本文的分析框架。紧随其后,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法回顾了作者田野调查点L村整个“种房”现象的全过程。随后,结合本文案例材料分析了信息传播的充分性及政府干预程度两种社会控制因素在农民“种房”行为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即政府不干预与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导致“种房”行为的发酵,其中乡村精英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政府弱干预与信息的变异式传播导致“种房”行为的扩散,再到政府强干预与信息还原下“种房”行为的落幕,并分析了两类相对利益受损群体的产生。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E075

2 主讲人吴静怡讲述环节


随后,经过短暂的讨论,参加沙龙的同学对文章进行了提问,主要有“种房”的概念界定的合理性,调研数据处理的可信度等问题,吴静怡同学也一一给予了回应。

互动环节结束后,陈颀老师对吴静怡同学的文章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首先肯定了其完成较好的方面:一是调研工作完成得不错;二是选准了好的题目和提问方式;三是经验材料丰富;四是理论概念分析框架以及提供的经验论证大体完整。总体而言,已经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社会学研究论文。之后,针对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一是理论解释的对话点不够凸显,需要进行更深度的文献阅读,从而使得引出本文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时,可以做到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二是分析框架的理论推演有待提高,即为什么是这两个作用因素,其提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需简要交代;三是案例的呈现需牢牢依据分析框架的基本逻辑展开;四是社会学做解释性研究更好,结论最好不提建议,有如狗尾续貂。


165D7


3 陈颀老师点评环节

最后,同学们还针对田野调查实践和现实研究中的一些疑惑对陈颀老师进行了提问,陈颀老师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同学们收获良多,给予了陈颀老师热烈的掌声。

至此,本期“喻晨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 微信二维码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社会学院 
邮编:430074 | 电话:027-87543152  传真:027-87543152
投稿邮箱:hust_soci@163.com
Copyright 2015 ◎ 华中科技大学